备前烧的历史文化详解


备前烧是位于日本西部的濑户内海相接的冈山县备前市出产的陶器物。从中世纪到现代,一直延续生产的六古窑中的一种。唯一吸取古代须惠器历史,直到至今仍然保持着一千多年的传统。备前烧并非使用上釉高温烧制而成,它通过窑的温度差和火焰的状态的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色调,具有独特纯朴有浓厚泥土风味的特性,深受海内外陶瓷爱好家的青睐。自室町时代起至安土·桃山时代、随茶道盛行制作了大量优秀精美的茶具并风靡一时。
在烧制备前烧的时候是放在阶梯窑中选用日本冈山当地的赤松木,赤松木富含铁质,烧出来的东西带有黄,褐为主的颜色。因为窑是利用山丘的斜坡建制而成,窑中的形态是阶梯形状的阶梯窑,根据窑中的位置,传热的方式和火焰强弱的不同,其作品最终能成为什么样的效果,作者也是很难预测的。在600度到1200度以上的高温中连续烧制一周时间,即使是精心制作的作品也有被烧裂的可能,但同时也会诞生意想不到的杰作,而这就是作品的命运。各种茶道器受到怎样的火焰或者热度的影响,只有出窑时候才能知道,正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备前其特征是完全不使用釉料,通过“氧化焰”温度形成的红色的味道,以及“窑变”产生的某种自然图案。火焰在窑里的移动,松木的灰等会产生这些多样的图案。因为根据窑中的位置和配置会出现特色,制作者甚至偶然也会加入计算,画出烧好的形象放入窑中。但是,因为最终要依靠自然的力量,所以既有意想不到的失败,也有意想不到的艺术诞生,这也是柴烧有趣的地方。
备前烧选用的是日本冈山的优质稻田土,他们这种备前烧的土可以算是日本的国宝土,他们的土是大颗粒的砂质土,含火山岩和矿物质,甚至优于紫砂的双重气孔;这种陶土用古法工艺烧造出来的壶煮水泡茶口感好,材质上粗颗粒沙料在壶内壁会增加水分子的碰撞次数,使水分子变小,给口腔感觉水柔了很多,加上他们的土含有特殊矿物,泡茶的时候会提升很大的口感,也可能有软化水质的作用;
青备前
所谓青备前是在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的相反概念,指去除了氧气的化学作用) 较强的位置烧制成的作品呈现青灰色或黑色的颜色。这种颜色不是绝对能烧成的,自古以来大多是在烧陶过程中偶然形成,所以是倍受珍重的色调。
盖灰是指在登窑中,将陶器埋进窑口附近地面炽热的燃灰里烧制出的制品。和地面接触的下半部形成自然的栈切纹样,上半部则犹如朴树的树皮一样沾满了斑斑点点半融化状态的灰烬。使用这种方法烧制,一个窑室只能烧出数个毫无瑕疵的作品,非常值得珍重。
干芝麻是指由于窑内高温使逐渐失去水分的灰烬落在作品上融化后,犹如过敏的皮肤似的呈现出粗糙干燥的模样,属芝麻的一个种类。灰烬没有完全粘附在作品上的场合,会出现剥离的现象。
制造工程
原土取于备前市伊部、香登地区农田的田底,在冬季从大约2米深的土壤层中挖出。因刚挖掘出的泥土一经烧烤容易出现疤痕,所以需晾晒,让原土置于与空气接触的状态中放置数年,其中甚至有放置长达10年以上的。将其粉碎干燥后,再经过数次的水中沉淀过滤后珍惜地使用。
泥土储藏时间越长越变得柔和,更容易上手。将从储藏间取出的陶土切成座垫大小,精心揉捻后,再切成小块,剔除掉小石子后均匀揉捻,排除气泡。
掌握手中泥土的变化和感触,在揉捻时通过或强或弱的揉力慢慢将泥土伸展开。这时辘轳车的回转速度最为重要。不是机械性地旋转转盘,而是将陶艺家的设计构思也融入进去,一点一点拉胚成型。制作大型壶具时采用踩脚式辘轳车。
现代越来越少的工艺品主要是手工制作品,在制作狮子,大黑神之类的装饰品时使用型盒取样,再用铲子拼装,运用精心的手工作业刻制出细致的表情。整个过程需要花费漫长的时间。
将成型后的陶器立即放置阴暗场所,避免急剧干燥慢慢晾干。根据四季的气温、湿度情况,以最佳的干燥状态进行保管。干燥后,将绯色挽带用绯色稻草包裹,避开火焰的直接接触,放入匣盒里投窑烧制。
大多数的备前烧使用登窑,红松木柴薪烧窑。在陶古的大窑,大约使用4000束柴薪,历时14天时间让窑内保持摄氏1200至1300度高温,烧制时再使用150捆木炭烧陶。烧成后放置10天等窑内冷却后将陶器取出。取出后使用砂纸擦去附在陶器表面的灰烬,检验有无漏水后,烧制工程完毕。
抖音号:观若陶瓷旗舰店、快手号:观若柴烧、“观若官网”的新闻页面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自媒体人、第三方机构发布或转载。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删除或处理,客服邮箱674728848@qq.com,稿件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