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前烧陶艺遇见咖啡 此中有真味
备前烧陶艺遇见咖啡 此中有真味


备前烧为日本六大古窑之一,缘起于须惠器(公元6世纪),后受宋代建盏的影响,于镰仓时期(12-14世纪)形成了独有的风格。从形成以来,备前烧便是日本茶道必备的用具,只供给当时的贵族阶层。直到江户时代(17-19世纪),备前烧的烧制才被开放给六大姓氏(木村、金重、森、寺见、大飨、顿宫),开启了民用时代。
作为自然与灵性的存在,备前烧将自然界元素(金、木、水、火、土)结合,专注的匠人能解其中味,巧妙融合自身的造诣及对自然的理解。
备前烧所用的黏土,一般是采掘水田地下5厘米以下的料,配合以山土、黑土等含铁的泥炼制而成。
备前烧有别于其他陶器,不上釉。特殊的泥土遇到高温,铁会从泥土里熔解出来与柴灰结合形成自然釉,铁元素的存在也起到了软化和活化水的作用。胎体各异,即便同样的器形也不会有一模一样的色泽。
装窑、烧窑、冷却、出窑,完成所有这些工序大约需要一个月左右时间。备前烧的制作过程中对火的掌握,是最考验耐力、专注力与悟性的工序。烧制期间窑内的最高温度会达到1200摄氏度,窑周边的温度也会在50摄氏度以上。往往在完成14天24小时的不停息烧制之后,手艺人们都会因高温和大量体力劳动而消瘦。
为了保持烧制时窑内温度持久的保持在1200摄氏度以上,千年来备前烧手艺人们坚持使用赤松作为燃料。赤松一般需静置约3至6个月以上,以利燃烧,而赤松的油脂与落灰亦使备前烧色泽更加千变万化。
在制作备前烧时,装窑工序十分重要。要算好窑火从哪里通过,灰尘怎样落下,然后再决定将泥坯放在何处以及如何放置。备前烧陶器在与火的接触中,放在不同位置会形成不同的色彩。不朝火的一面,或完全绝氧的一面是灰色。因为含铁量高与火接触的一面会形成锈铜色,这是备前烧最常见的颜色。装窑也要借助神力,有时会看到非人力之巧所能及之奇色,比如蓝色是非常少见的。只有窑火带来的偶然性和陶艺家的意图相结合,才能诞生出令人心满意足的备前烧。
“匠人”在日文中写成“职人”,作为匠人最典型的气质是专注,对自己的手艺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并且践行“守破离”的精神。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在传承中加入自己想法谓之“破”,“离”就是脱离招式的束缚,达到一种“无招胜有招”的境界。
传统匠人面临的问题就是自己如何存活下来,在时代改变的同时手艺和作品如何跟上时代,又不背弃备前烧所具有的精神和元素。
匠人专注必然物如其人,小西陶藏的作品与个性很像,大气不羁。小西陶藏在日本享受的是个人内心的安静,家庭环境对他是开放式教育,毫不拘束。他直到30岁方才定性,开始接触备前烧,是因为喜欢才继承家业。
小帅哥马场隆志的作品也常来到中国,曾在东京艺术大学学雕塑,和传统的备前烧做法不一样的是,他把雕塑里的元素应用到备前烧里。匠人精神和创新意识让他的作品也同样受到市场欢迎。
咖啡从植物形态到杯中之物的漫长过程,堪比工匠打磨手工艺品。
上世纪80年代,在那不勒斯街道巷弄间,咖啡老饕们都进行颇具仪式感的“咖啡豆烘焙大典”。如今,随着烘焙机和烘焙技术的进步,以及对新鲜烘焙和风味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个行列。烘焙使经过处理的绿色咖啡豆变成熟豆,颜色转黄、体积增加,蕴含在其中的几百种芳香物质淋漓展现。此时,烘焙师是咖啡的工匠,他们完成了咖啡的重生。
为配合此次展览,咖迹的咖啡师在现场展示了用备前烧手冲咖啡的过程。手冲咖啡又称过滤式咖啡,与意式咖啡机和虹吸壶相比,手冲咖啡的原理和器材都非常简便,没有咖啡机,也没有虹吸壶,只需一把细嘴壶、一张滤纸、一个滤杯,靠个人手法和经验,通过控制不同的水温、流量、闷蒸、水流速度、过滤时间,浓淡、口感、风味会不同,在专注、严谨、理性的步骤里,隐含种种神秘的不确定性。
如果说备前烧是一人、一土、一火、一柴、一窑之间的相互作用,于古朴中催生出千变万化;那么咖啡制作便是一人、一壶、一水、一咖啡之间的相互作用,于精细中跃出浪漫与灵动。咖啡师亦是咖啡的工匠,咖啡液经过备前烧的滤杯,干香与湿香的双重唤醒,方可体验“慢慢的精致”,品尝不同品类咖啡的香醇风
885选号网 “观若官网”的新闻页面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自媒体人、第三方机构发布或转载。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删除或处理,客服邮箱674728848@qq.com,稿件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