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885网游 > 公道杯 >

德钟柴烧紫砂壶的由来

    德钟柴烧紫砂壶的由来

德钟柴烧紫砂壶的由来
 
    德钟柴烧紫砂壶,是中国传统茶文化中的珍品之一。它不仅是茶艺师们倾情所选,更是收藏家们珍视的各种柴烧紫砂壶系列之一。今天,我们来一起探究德钟柴烧紫砂壶的由来。
 
    德钟柴烧紫砂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间。当时,德州铁爪杆镇的陶匠们开始制作出一种以紫色泥土为原料的柴烧紫砂壶。这种紫色泥土因为其产地在江苏宜兴德胜山,被称之为“德胜紫砂”。由于德胜山紫砂泥质细腻、黏性强、耐火度高,且烧成后具有微孔和润滑性,而且能保存茶香,因此成为了制作柴烧紫砂壶的理想材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州柴烧紫砂壶的制作技艺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和发展。到了清朝,德州柴烧紫砂壶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紫砂之乡”。而在清朝末期,一个叫做徐慕莉的女子,将柴烧紫砂壶的设计和技艺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徐慕莉是一位出生于德州铁爪杆镇的贤妻良母。她自小聪慧好学,对陶瓷工艺非常着迷。在她十二岁的时候,徐慕莉就开始学习制作柴烧紫砂壶。由于她天赋异禀,极富创造性,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柴烧紫砂壶的设计和工艺,徐慕莉很快便成为了当地有名的柴烧紫砂壶匠。
 
    徐慕莉所制作的柴烧紫砂壶,深受人们的喜爱。她的作品造型简洁、线条流畅,不拘泥于传统形式,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尤其是她独特的“德钟”造型,更是被誉为“柴烧紫砂壶之冠”。
 
    德钟柴烧紫砂壶是徐慕莉为纪念她的父亲徐士荣而设计制作的。徐士荣是一个喜欢喝茶的人,他也是徐慕莉最早的柴烧紫砂壶启蒙老师。徐士荣在德胜山上挑选了一块最好的紫砂泥,让徐慕莉以此制作一只独特的柴烧紫砂壶。
 
    徐慕莉为这只柴烧紫砂壶赋予了“德钟”之名,意为它可以敲响心灵的钟声,陶冶情操。德钟柴烧紫砂壶的设计采用了明代的青铜器造型,盖子上加了一个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龙钮,整体呈现出古朴典雅的风格。前辈者大多称此壶为钟德壶,其因有二。
 
    其一:徐秀棠先生编著的「中国紫砂」一书中称此壶为「钟德」,是见诸于文字最早的版本。
 
    注:1998年以后出书的作者对邵大亨壶的评价文字来源,基本上可以说是从徐秀棠「中国紫砂」中对邵大亨钟德壶的短评引来的。
 
    其二:高振宇著文介绍邵大亨的钟德壶,并在在文中详细地描述顾景舟以钟德壶教育他的情景。
 
    钟德其名,钟通礼乐,即乐德,寓意做人做事行方圆,操守德行,事尊礼乐。
 
    而今多有称其德钟,并无定名,各有其雅。
 
    钟德壶是大亨的光素器造型中的一件代表作,可谓紫砂造型历史上的一件佳器。
 
    德钟柴烧紫砂壶,器形端庄稳重,比例协调,结构严谨。型平纽与器身形似,直流、耳型鋬,有清正直谏君子之风度。壶肩线条圆转,过度极其自然,鋬流根部与肩线自然结合,各自延伸化转,呈疏朗大气之韵。壶口之上下圆线,像双唇轻抿,平和端庄、神态自若,而盖上的一条细线作为装饰,真正神来之笔,其厚薄、宽窄、位置均是恰到好处。
 
    壶嘴壶把舒曲自然,壶身直而且不瘪微鼓,是紫砂直壶身筒中极为精湛的变现,以此达到视觉上最佳的效果。其壶底,如玉碧天成,形制极好,细部之壶嘴挺而润,处理干净利落,真正做到在极佳的审美上兼有极强的实用性。涵光华于朴厚,寄风雅于平常,大亨德钟柴烧紫砂壶尽显君子之风。中华文化,修身立德,泽济天下。
 
    紫砂泰斗顾景舟大师在《宜兴柴烧紫砂壶艺概要》中说:“经我数十年的揣摹,觉得他(邵大亨)的各式传器,堪称集砂艺大成,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从他选泥的精练,造型上审美之奥邃,创作形式上的完美,技艺的高超,博得一时传颂,盛誉之高,大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慨。
 
    ”因此,“德钟壶”实际上亦是邵大亨艺术水平和人格魅力的证明,壶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器皿本身,深受世人推崇。
 
    德钟柴烧紫砂壶就是道德楷模,是传统文化中仁人志士行为规范的集大成者。
 
    “钟”,有集中、汇集的意思,所谓德钟,就是道德规范的集大成者。这样说来,紫砂先贤做此德钟壶,正是以器载道。
 
    作者提醒关注:视频号:观若茶器  抖音号:御品源柴烧  抖音号:观若陶瓷旗舰店

885选号网 “观若官网”的新闻页面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自媒体人、第三方机构发布或转载。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删除或处理,客服邮箱674728848@qq.com,稿件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dahujingzhitou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